江南千年古镇,一直向着世人展示他的美丽,今天我们一起就来见证西塘的变化。
朝南埭的廊棚下,三两老人围坐下棋,廊下笼中,雀鸟清脆的叫声不绝于耳。河埠头,妇女们偶尔结伴,掬一汪清水淘米洗菜,笑声沿水传开。沿河连片的明清建筑群,窗前檐角,花草亭亭而立。偶有游客穿梭其间,皆放慢脚步,不忍打扰。

白墙黛瓦间,是生生不息的烟火味,是古镇“活着”的证明。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塘,却是另一番景象。大批古建筑群濒危,老屋破旧,年久失修,一部分原住民“逃”到外地,去县城置业,或移居搬到别处。
“大多人依旧守着老屋却没钱修缮,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子一日日破败下去。”57岁的“老西塘”张玲华至今还记得那时场景,老街仅有两三家小杂货铺,人气渐稀,不少房子空置,就算租出去每月租金不过七八十元。有本地老者摇头叹息:“这连片的老房子,可惜了。”
和张玲华一样的老西塘人,期盼着改变。
一切改变,要从一个公司成立时说起。1996年9月,嘉善县西塘镇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古镇要开发旅游的消息,仿佛一夕之间传遍大街小巷。不少人听到消息很是振奋,老街有几家杂货铺消息灵通,闻讯便立刻进货卖起了手工艺品。
然而,前有周庄、同里声名鹊起,后有乌镇迎头赶上,千篇一律的江南古镇中,西塘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做出自己的旅游特色?这是悬在所有西塘旅游开发者头上的一个问号,也是时任西塘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曹国良心中的一个大难题。
2000年底,曹国良初到西塘,便被古镇那千年岁月沉淀出来的古韵征服了。用他的话来说,“忐忑不安”“如履薄冰”尚不足以形容那种油然而生的敬畏。驻足那饱经风霜,却又静谧如往昔的小镇,如何能辜负这片土地深沉的期待!
走老街,探民家,问老者,曹国良一走马上任,就开展了一场深度的调研走访。走访中,人们发现,西塘的美正来源于那千年来生活着的内涵。这里的村落形成于唐,25万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多保留着明清遗风,人们至今仍生活于此,西塘拥有着丰富的建筑史、民俗史,片瓦块砖,演绎出一本鲜活的历史典籍,保护传承刻不容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的专家在考察西塘时亦赞叹:“西塘的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蕴含在生活中。”这其中,人是古镇的核心。原住民的存在和传承,才是古镇“活着”的根本,西塘的魅力来自这里真实的原生态民间生活。
基于此,一个大胆的设想被提出:把2600多户原住民保留下来,让景区与社区共同发展,走出一条浙江古镇开发的特色路径——“西塘模式”,打造一个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从成立公司、管委会到如今成立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二十年以后的今天,许多如曹国良一般的人,仍在为保护西塘的一砖一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被亲切地称为“西旅人”。

如何原汁原味地再现古镇旧貌?一代又一代西旅人,始终秉承着同一个理念:整旧如旧,以存其真。1996年,西塘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围绕全面保护古镇的风貌特色,从城镇性质、职能、布局等方面对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全面修编。古镇的保护范围,***终被确定在了3平方公里。